寳寳需要從小教養嗎?
周怡宏醫師/周怡宏小兒科診所
前言
家有小寶寶的父母們,常會面臨兩難的局面,一方面因家庭孩子數目多只有一至二位,而唯恐照顧不周或愛的不夠,另一方面卻又常被孩子的堅持及胡亂要求,弄得情緒不佳,甚至大動肝火;在此考量之下,是否有個兩全之策,相信是許多為人父母的期待。
甚麼是教養
它的英文名稱是Discipline,中文譯名可叫做紀律、規律或教導,但在此個人稱為教養。從東方到西方,從古代到現代,都有許多學者專家,或是父母的經驗之談及專門著作舉出與此有關的敘述,足見它十分重要,而且也是十分普遍的問題。我們要了解”教養”的意涵中包括有以下七個重要觀念:
1. 教養是父母能給予子女的天賜能力,與父母對子女的愛等量齊觀
2. 教養是孩子成長中需要有的行為界線,並且在其中要能覺得舒適自如
3. 教養是父母在協助孩子成長中,保護其安全的重要方法及手段之一
4. 教養是一種教學的模式及情境,並不是用來懲罰孩子的做法
5. 教養必須要每天重覆的教導,並且要有高度耐心,並不會一夕就成功
6. 教養的最後目標在於塑造孩子的自我調控能力,以期能發現他們的自身限制
7. 教養過程是一個堅定態度的持續,和家庭中成員的互動和一致態度息息相關
教養應自何時開始
和多數父母們認知極為不同的是,教養對於嬰兒造成的正面影響論點是愈早愈好,愈早愈不會造成幼兒的掙扎反動,愈早也愈容易達成父母所期待的效果。相信每位父母都有心中的一把尺,希望自己的寶寶可以很可愛,但又很懂得分寸,如果您想要得到這樣的結果,試著想想從小就負責教導動物的動物園管理員,他們一方面與他們做朋友,但也每天都在灌輸期待的良好規律,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又何嘗不是呢?我們從諸多的醫學文獻得知,最早的教養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的數天便開始進行。
試著向寶寶說”不”
許多的成人會發現,自己十分不容易對他人說拒絕的話語,其原因在於從小未養成習慣,在表達自己正面與負面反應時要清晰的敘述,而非含蓄不語或者躲閃不前。同樣的,在面對一個要求無度的孩子時,父母就不知如何以對。個人建議,把孩子當成一個親密的朋友,真誠地講出「同意」他做什麼,也實在地說「不同意」他做什麼,但是絕對不要在生氣動怒或者臉色丕變時講出「不」,讓孩子們可以知道同意和不同意只是一位朋友的真正意見,不代表喜歡或不喜歡,也不代表父母對寶寶有負面評價;如此日積月累下來,孩子們便會將此一表達方式內化成為自己的人格發展中的自然部份。
寳寳會有自律的自覺嗎?
大約在寶寶八九個月大時,一個典型發展中的嬰兒會表現出他雖作為有錯誤,但知道得更清楚些。當他爬行至窗台旁,會停下來看著父親的臉,好似在等待他說不可以喔。寶寶會轉頭望向一邊,微笑並且引身向前,似乎相信他的父親會跟著他並會阻止他再向前。這種表現是在他已了解某些行為不可以做,而且相當自信但覺舒適的情況下的動作,我們相信這便是初期的自律。在此之前,父母只需提供寶寶的需要及保護他不受環境傷害,但在此之後,便需要限制其要求並且保護他自己而非只是隔絕環境,亦即是說,如此雖會使寶寶感受壓力,但目的在於塑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,並且與父母的期待相接近。在這種情境之下,父母需要忍受或者暫時忽視寶寶的生氣憤怒,因為一方面父母已了解寶寶的需要他們,另一方面父母也已了解作為父母的真正意義。
教養對父母的意涵
古語說「有其父必有其子」,在某種意義即表示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,也反映出我們自己的作為。一方面它反映出以前父母被教養的方式,也在另一方面反映出父母對前述教養的反應態度。在對於孩子的教養信念底下,蘊含著父母認為孩子能做些什麼,父母的夢想有關希望孩子變成何種模樣,以及我們在為他們準備進入世界時所帶有的期望及害怕等N種想法。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反映出社會價值觀,因為父母了解他們必須為孩子的”壞行為”向社會負責;父母也知道教養一個”好行為”的孩子會由他人評論及讚許。但是,作為一個現代化的父母,他們也必須要求自己在以上不同觀點上做出一個平衡,以便他們的真正教養心態不會受到以上諸多因素的時空情境影響,否則孩子們便無法感受父母教養態度的持續性及一致性。
不同社會中的教養方式
由於全世界各地仍處於極端情況或兩極化的社會仍有許多,對於孩子教養的方式也就各異其趣。例如在生存困難的社會中,教養方式首重教導求生技巧。當個人化被讚許時,父母會以教養來代表自我表達的回報。而當個人表現成就被贊許時,教養則可被用以表示孩子的努力以超越大眾的回報,而並不會用以阻止他做更多的表現。而在將他人需要的滿足置於高出個人需要時,教養則被用以協助孩子了解此種要求並要求遵守,但可能對他的不遵守服從甚至動機做出懲罰。因此,對父母及專業人士而言,必須了解到教養的真正實施方式是由基本文化塑造的,並且遵守一個清楚而且一致的方式,而這些是由文化傳統及價值觀等因素決定的。
父母對寶寶教養的態度
教養應該是個人化的步驟,對每個孩子都不一樣。但是它必須在一個平衡積點上進行。教養必須是清楚、一致性的規則以及期望,並且要有堅定持續的後續進行。當然教養是在了解不同年齡孩子的動機的情況下設定—例如他能夠知道了解多少,以及他能夠忍受多高的限制。這些對父母而言是一項極大的挑戰,絕非僅用嚴格管教或順其自然的方式就可一言以蔽之。不過,父母們也應清楚了解,教導出一個有自我要求、情緒上自信的孩子遠較一個聽命行事唯唯諾諾的孩子來得更有回饋。另外,父母們也要了解一個沒有施予適當教養的孩子,就像孩子沒有被愛過一般的不盡理解;當然父母們對孩子的教養,並不是為了從子女得到感謝或回報,這種回饋會直到他們長大後結婚生子時,感受到下一代的愉悅及挑戰時才會明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